杭州谢玉林指出,属中医瘿病范畴,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变脏腑涉及肝、肾、心、脾、肺,但以肝、肾为主。
甲亢发病原因
甲亢病因比较复杂,一般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理失度及外邪侵袭。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涵肝木,而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虚,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瘿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一则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化火生热伤阴,三则横逆犯脾致湿生痰, 终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为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症;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
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症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肌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瘿脉,结于颈前,则成甲亢。
中医治疗甲亢的原理
甲亢可称为中医瘿病中的“忧瘿”、“气瘿”。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瘿者,忧圭气结所生,亦日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阐明了甲亢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相关。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治瘿气的方药和灸法。至宋代,《圣济总录》指出:瘿症“贞彐人多有之,缘忧圭有甚于男子也。”首先观察到本病的发病具有女多于男的特点。
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瘿之发生乃气血凝滞而成。至今对中医证治仍有一定指导意义。近代1934年就出现针灸治疗本病的文章。50~60年代已有用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报道,但多以个案为主,治法倾向于清胃胆之腑热。
70年代加强了对本病的治疗研究,并主张疏肝化痰、益气养阴为主,重视运用昆布、海藻、黄药子等含碘丰富的药物。80年代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化,辨证分型渐趋完善,专方治疗也日益增多。特别是1987年,杭州同济医院中医医生交流发现,碘剂有缓解持续时间不持久、容易复发加重的缺点,故自90年代之后,逐渐突破传统治疗甲亢所沿用的含碘丰富的中药。 近有人统计与分析了目前中药治疗甲亢的情况,结果发现含碘较少的药物有效率 高。
杭州同济医院中医医生们认为,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以中药配合西药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表明,治疗效果非常出色。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方法开始大为推广。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
虽然中医在治疗甲亢疾病方面享有传统优势,不过,目前,治疗甲亢 有效的方法还是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医完美结合,疗效更加显著。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过程
杭州同济医院谢玉林医生介绍,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合理配伍中、西药物或者汤剂,配置的药效迅速作用病灶,西药因子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拮抗病变逆反馈,消除症状、控制病情;中药因子双向调节脏器功能,恢复人体免疫系统,综合达到根治的目的;治疗时辅助以针灸刺穴,强化治疗效果,根据个人体质与病情,一般1-4个疗程康复。
配伍药物可从根本上调节甲亢患者体内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免疫平衡,再结合针灸治疗,可以针对免疫甲状腺疾病的病根从疏肝理气、滋阴降火、化瘀活血、益气宁心、软坚散结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同时还能有效的克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所至的一系列毒副作用和不适症状。治疗时针灸刺穴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加速血液循环,恢复淋巴组织功能,使药物吸收率显著提高,短时间内恢复人体正常免疫应答,从根本上拔除甲亢病根。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据介绍,中西医结合的运用,使甲亢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大创伤和同位素碘131治疗、西药治疗、共振介入治疗等传统疗法的副作用(可致终身甲减、喉返神经损伤、甲亢危象等并发症),具有不开刀、疗效快、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优势一 无副作用:不损伤患者肝、肾等脏器功能,不会产生单纯口服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过敏等不良反应,也避免发生像放射性碘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出现的甲减等并发症。
优势二 治愈率高:中西医学双管齐下,配合国医经典针灸术、火罐术,技术整合效果奇佳,通过数万例患者临床比对,治愈率高以上。
优势三 恢复迅速:合理配伍的药物可以触及西药无法触及之处,可以迅速作用于人体脏器阴阳、五行,通络活血,去邪归正,通常1-4 个疗程可消除病症。
优势四 疗效显著:通过人体腺素分泌双向调节、免疫系统重建的治疗核心点,对症施治,以自体免疫强化为契机,将威胁拒之门外,标本兼顾,重防重治。
相信除了中医疗法治疗甲亢,“中西医结合”会是您更为明智的选择。